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之地。这里有地道的闽南风俗、古早味,也有保留完好的闽南传统建筑。闽南建筑也就是红砖古厝,出砖入石和高跷的燕尾。当然,近代来传统民居和也南洋建筑结合,形成了番仔楼。
在泉州想要看闽南建筑,一片是位于晋江的五店市历史街区(图1-图3)。但是五店市的建筑,都是从晋江各地***归来复建的。
另外,泉州市区的西街,是一片保留相对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区内的建筑多为闽南传统建筑,其中的***寺是一座闽南风情的寺庙(图4-图6),有着千年的历史,是福建区域内最大的佛教寺庙。
泉州有这些闽南特色建筑:
1.番仔楼,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番仔楼以闽南泉州数量及精品为多,其中又以泉州永宁镇为主要代表。
2.手巾寮,手巾寮为纵向延伸带状分布单开间,面宽约4~7米,进深视用地面积而定。其门厅为店铺,后为住宅,内设置有天井、厅堂、厨房、卧室等。
手巾寮主要分布在泉州市鲤城区一带。
3骑楼, 泉州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福建的骑楼主要分布在厦漳泉。
4.蚵壳厝。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 “蚵壳厝”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其中以蟳埔社区最为集中。
5.红砖古厝,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由旅菲华侨蔡其昌、蔡资深父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先后经历40多年。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泉、厦、漳及金门等地。
6.廊桥,综观福建廊桥 桥屋的结构、造型和细部做法,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有两个:一是内部构架和中国其他传统建筑一样,属于木结构体系;二是外部造型美观,屋顶形式因廊、屋、亭、阁的不同而变化多样、绚丽多彩 。
福建闽南地区的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永春等县市。
7.彩石,樟脚村石头厝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其实就是拾蚝壳拌海泥,就是海蛎壳,这种做法中间隔绝很多空气,冬暖夏凉,而且又非常坚硬牢固!早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说法。所以应该知道泉州人会用这个建房子!地点在泉州樟脚村,而且还有很多油菜花,很漂亮!每年去旅游的人还是蛮多的!
不少来泉州的游客,都会被蟳埔一带的一种“奇怪”的房子所吸引。这种外人看来奇怪的房子,叫做“蚵壳厝”。闽南话中,蚵就是海蛎,厝是房屋之意,顾名思义,“蚵壳厝”就是用海蛎壳做成的房子。
“蚵壳厝”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于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其中以蟳埔社区最为集中。在海边咸湿的空气里,传统的红砖忍不了太久,海蛎壳经过岁月的洗礼却是散发着浓浓的古城余韵。
认真说起来,“蚵壳厝”说不定还真有现代环保屋雏形的影子呢。它的内墙由杂碎土石或砖石砌成,外墙则层层叠叠以海蛎壳黏合。海蛎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怕虫蛀,用它来作房子的外墙,显然再合适不过了!
除此之外,使用海蛎壳作为外墙还有三点好处。
首先,泉州多雨水,海蛎壳的外墙能保护内墙不受雨水侵蚀。
其次,海蛎壳一般以凸面朝上,并稍微向外倾斜,这样的设计更利于排水。
此外,海蛎壳也便于反射阳光,整个夏天下来,屋子里并不会因为阳光直射而产生燥热之感。
有意思的是,“蚵壳厝”虽然是泉州的特色建筑,但它的原材料海蛎壳却不是泉州“本土制造”。而是“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