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历史背景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27年到公元前782年的西周宣王时期[[14]()],当时的平遥已经有了定居点,并在周围筑起了土墙。这一时期的平遥古城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了该地区的金融中心[[4]()]。
到了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外族的侵扰,平遥古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墙建造。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进行了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平遥古城都会进行一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5]()]。
平遥古城在16世纪以来一直是该地区的金融中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4]()]。在19世纪后期,平遥甚至成为了整个清帝国的金融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
平遥古城的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这种设计使得平遥古城被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5]()]。这种布局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在1986年,平遥古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6]()][[8]()]。
总的来说,平遥古城的历史背景是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定居点,并在明朝初年开始大规模建造城墙,成为了该地区的金融中心,并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最终在现代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