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已经过去了,开车自驾游,1是天津到蓬莱,长岛,烟台,威海,青岛,济南,回天津。2天津到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绵山,壶口瀑布,南泥湾,延安,西安,太行山大峡谷,红旗渠,回天津。3天津到红石峡,小浪底,白马寺,少林寺,洛阳,开封,回天津。
美好生活,接"粽"而来。今天是端午节,龙德显瑞,户户吉祥。祝大家节日安康!
历史名人介子推。介子推是典型的政治型人物,因骊姬迫害踏上长达十九年逃亡之路,跟随他的有五大名臣,其中之一就是介子推,在翟国流亡了十二后,重耳一行来到卫国,主管金银的跟班头须偷走了所有积蓄,君臣一行饱受饥饿之苦,介子推不忍心主公忍饥挨饿,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和上野菜聊以充饥,一路上含辛茹苦受尽***与折磨,最终辅佐重耳登上君位,此时的介子推却功成身退,背着母亲隐在了介山,晋文公不忍心介子推再受饥苦,几次寻找都没能找到,不得已放火烧了介山,最终也没能逼出介子推母子,世人感慨有其母才有其子,母子双双烧死在一颗柳树之下,这就是端午插杨柳的来历。
杨柳依依,又是一年端午来。在我的家乡,今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隆重的节日气氛里。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民俗到国家定为法定节***日,端午节在国人心中,成了一种民族情结。
仲夏的端午,夏日炎炎,草木茂盛,杨柳也绿的惹人醉。闻闻粽子的香味,听到熟悉不过乡音,节日的味道更加浓厚。在家乡过节,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赛龙舟比赛。浓浓的乡情,淡淡的相聚,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谢谢邀请!
五月端午,在我国各地流传着一些记念风俗。主要有:包棕子、赛龙舟、门前插杨柳。前两种是记念偉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后一种是记念春秋时晋国人介子推。
相传晋国公子重耳蒙难,介子推等五人陪伴重耳流浪各国十九年。在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助重耳登上晋国国君之位。此时,介子推选择功成身退,辞官携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遍寻不着,命人放火烧山,以逼出介子推母子。但介子推宁死也不出山。最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双双抱着一颗柳树而亡。
后来,人们过端午节时,在门前插杨柳枝,以记念介子推。宋欧阳修曾有词:“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唐朝时,南阳诗人韩翃(hong)的一生,极富浪漫神秘色彩,前半生浪迹漂泊,寄人篱下,后半生因为写了一首绝句《寒食》而名扬千古。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朝皇帝唐德宗很赏识这首诗,先后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朝廷显职。一跃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利机构,成为皇帝亲信的近臣。《寒食》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古代的有眼光的诗人都把它看做政治讽刺诗,认为它含而不露,意深词婉。唐德宗呢?肯定不这样看,只是把它当成一首如清水出芙蓉般清新的写景诗而已。
在德宗眼里,此诗再现了落英缤纷的长安,柳枝袅娜的皇宫的暮春之景。
寒食节,是古代很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按照习俗家家三天不能生火,不能点蜡烛,只能携带现成的冷食去郊游,踏青。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的自焚而死。
暮春的京城,鲜花次第开放,处处落英缤纷。然后,镜头移向了紫禁城的皇宫中,宫内,飒飒东风中,烟雾弥漫,杨柳参差披拂。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但是皇宫中,和皇帝的宠臣,能得到御赐恩典,可以在晚上点燃蜡烛。所以,一到傍晚,宫中就开始赏赐蜡烛。一个“传”字,画出了太监们挨个赐予蜡烛的情景。“轻烟散入”则描绘出一幅走马传递灯笼的图画。可见,这首诗,再现了寒食节,宫廷内外鲜明的生活画面。
在世人眼里,这首诗深得讽人之致,是一首讽刺诗。
五候,用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西汉的成帝,一天封自己的五位舅父为五候,一个是东汉的桓帝,一天封五位宦官,同时为侯王,气焰熏天,世称五候。后人认为,汉朝的衰弱,正是由于外戚,宦官专权的结果。而韩翃这一首小诗,却不经意间,道出了极其深刻的社会问题,思想深刻,却含而不露,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结束语:写诗不在多,而在精,南阳韩翃,《全唐诗》仅录其三首,却名扬千古。韩翃还有一段大胆而热烈的爱情故事,与自己好朋友的歌妓柳氏一见钟情,他的好友竞慷慨应允,成全了他们。不久,因安史之乱,两人离散。韩翃写下了著名的《章台柳》以寄托相思之情。后来,在皇帝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原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诗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唐诗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寒食》是他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我就从两方面来谈谈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第一这首诗写得很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短短10多字,便描绘了一幅落花飞舞,柳条摇曳的暮春图景。
“飞”字用得非常巧妙,一扫暮春的萧条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还和“斜”字相照应,看似写花和柳,实际却是为了突出东风。
而且比起“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唯美,韩翃的这两句诗除了唯美又多了几分灵动,能够千古流传不是没道理的。
第二这首诗的寓意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
当时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很喜欢这首诗,韩翃甚至因此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句彰显了***的气派,和***的盛世气象,这是皇帝和官员最喜欢看到的。
然而后世很多人却认为这是在讽刺***贵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吧,韩翃在写这两句诗时到底想的是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总结:
韩翃的这首诗写得很美,寓意又耐人寻味,引起千年争议,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韩翃一直在军队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村的诗歌,与线起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之称。天宝13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为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诗到底有什么魅力?
南阳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诗作《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这首诗虽然仅仅止于描写,作者也未必在于讥讽当时的社会现象,但他抓住了典型的形象,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寒食》诗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去求诗的深意,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因而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在当时传诵广泛 ,很受唐德宗赏识,晋升不断,官至中书舍人。因此,《寒食》诗具有流传千古的魅力。
1、此诗只注重寒食节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还有音调变化,声律和谐悦耳。“处处飞花”,不仅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节的暮春景象。
2、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 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飞花”。
3、情景交融,一个“传蜡烛”状出动态,暗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作者既未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仿佛使人嗅到了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声,恍如身临其境。
@九芝海棠 感谢的阅读,欢迎关注,收藏,转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