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1814一1875)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 师,是一位伟大的田园画家.一生致力千描写农民生活因 而有农民画家的称号。米勒在艺术上一开始就显示出农民的本质,不接受虚***、装腔作势和矫揉造作的沙龙画风。米勒的油画作品总是以含蓄而又浑厚有力的画面气氛吸引观众。在看似平常的画面里.他开创了与众不同的 新天地,揭示了十九世纪中叶农民的真实生活,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百年来西方油画各种流派风起云涌,让人目不暇接,而米勒那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朴实无华的追求更让人崇敬。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重读米勒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 高度的审美满足与创作启示。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 作品不可能完全被世人理解。越精神化、越感情化的作品就越需要观赏者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米勒的作品写实而又寓意深刻,他的作品背后还隐藏着未被破解的奥秘,需要我们探索米勒灵魂深处的光辉,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意识。
《米勒自画像》
《春》
《牧羊人》
西方画家米勒的油画
米勒是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他原本像其他画家那样痴迷于描绘人体画,但是妻子的一番话改变了米勒的想法,同时使米勒的绘画生涯走向飞跃的转折点,成为了著名画家。“***如你肯答应,从此以后我不再画这些***画了,虽然生活会比以前更苦,但是我毫无怨言的支支持你……” “一切就照你的***去做吧!”这是米勒与妻子的一次对话。从那次之后,米勒毅然决然放弃了***画,转向有关农民劳动生活的题材,那么米勒的油画是否已达到了写实主义风格的巅峰呢?
毋庸置疑,西方画家米勒的油画已达到了写实主义风格的巅峰,就有关农民题材的油画而言。之所以强调“农民题材”,那是因为写实主义有很多题材,比如,人体、风景、静物。其中,米勒笔下的《拾穗者》《播种者》与库尔贝笔下的《打工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它们不存在相互模仿,虽然米勒和库尔贝都是写实主义画家,但是仔细欣赏会发现,米勒画作中饱含对农民深厚的感情是库尔贝无法达到的。
写实主义艺术家大多对普通劳动阶层怀有强烈的同情心,而米勒做到了,他用朴实的写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了普通劳动阶层的现实状况,以及他们的思想精神。1849年,米勒在巴比松开始创作农民生活场景及风景的作品,他将古典的意大利艺术元素安***一个强烈的自然写实主义的主框架中,他的画中充满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感觉和悲悯同情,突显了劳工阶层的辛酸悲苦,由于当时的法国在大革命后正在自我复苏,因此米勒的有关农民和其他乡村生活的作品在当年颇有争议,
虽然人文主义学者对米勒的作品大加褒奖,但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法国“保守派”以及权贵的猛烈批评,认为米勒的画作是在“无病***”。米勒的写实主义油画作品还显示出古典雕像般的庄严美感,认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那幅《拾穗者》就是最好的证明,画中3个农妇具有衔接性的姿势动作,看起来就像是同一个农妇在拾穗时的不同的动作,这样的没有添加任何想象细节的农村生活画面给人丰富联想,让那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触景生情。
米勒作品《拾穗者》
米勒的作品代表了19世纪晚期因循常规的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后来的“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也传承了他的部分衣钵,其中最知名的画家是毕沙罗与梵高,这两个人深受米勒画风的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米勒的油画是属于写实主义风格,和印象派无关,毕沙罗、梵高是从中米勒的画作中获取了朴实元素,是一种朴实精神。米勒油画中的“朴实精神”具有深入人心的震撼力,这都是源于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真实体会,从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关于《伊索寓言》,相传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代希腊广泛流行着几百则短小的寓言故事,据说是伊索所作。据说伊索当时还是个失去自由的奴隶,由于才智出众,受到奴隶主赏识,解放为自由民。伊索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但伊索是否实有其人,至今未有定论。
《伊索寓言》内容丰富而又庞杂。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受欺凌的奴隶与平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有些寓言把残暴的统治者比作狮子和豺狼,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如《狮子与野驴》,《狼和小羊》;有些寓言描写机智的弱者战胜凶恶的强者,如《猫与鸡》,《狮子与狐狸》;有些寓言生动地说明知识的重要,和按规律办事的意义,如《鹰与燕与牧羊人》,《狐狸与龙》;有些寓言强调要分清敌友,加强团结,注重友谊,如《农夫与蛇》,《旅人与熊》;还有些寓言劝人要勤劳、正直、谦逊,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其中不少寓言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伊索寓言》的艺术性较高,许多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朴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历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伊索寓言》最早介绍到我国是在明代,当时译你《况义》,清代先有名为《意拾蒙引》的英汉对照本,后有林琴南的译本《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