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发现者是一位名叫吉登恩·曼特尔的英国人。他是在上两个世纪的20年代初发现恐龙化石的,当时他不过32岁,他被人们誉为最早发现恐龙的人。
曼特尔是英国苏塞克斯郡刘易斯地方的一名乡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热情很高的化石***集家。早年,他花了许多精力去寻找,***集岩石中的古生物化石,还在家中建起了一座小型地质博物馆。
在1822年,他的收藏品中又多了几颗大而古怪的牙齿,据说最初的几颗是他妻子玛丽。曼特尔发现后交给他的。曼特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在挖掘和收藏上停顿下来。在他不能鉴别这些石化的牙齿时,他能向当时名望很高的古生物学家法国的居维叶(1769-1832)和英国的巴克兰(1784-1856)请教。两位权威的古生物学家也辩认不出这些牙齿的主人该是何种动物,估计可能是一种大鱼或者是犀牛的牙齿。曼特尔对他们的推测并未轻信,萌发了自己研究这些化石的念头。这种并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难能可贵的地方。为了对比标本,他历尽千辛万苦,跑了一个又一个的博物馆。1825年的一天,他来到了伦敦的一家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生蜥蜴,当他把手中的牙齿与蜥蜴的牙齿一比较,竟发现它们非常的相似,只是要大若干倍。这样。曼特尔顿时有所领悟!就在这一年,他公开发表了研究报告,认为他收到的那些巨大的牙齿化石,应属于尚未发现过的一种绝灭动物,并给这种古动物起了个拉丁语学名,叫做“Iguanodon”。我国首次使用这个名称时,译为“禽龙”。
中国发现的第一只恐龙到底是什么龙?
说到中国第一龙,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有“中国第一龙”之称的许氏禄丰龙。
的确,许氏禄丰龙是我们第一架完整挖掘和组装的恐龙,但是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却不是许氏禄丰龙,而是满洲龙,不过第一只发现的满洲龙已经不在中国了。
恐龙化石不产于石头中,而是在沉积岩中发现。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如沙子、粘土和碎石)在长时间内堆积和压实而形成的。恐龙化石通常在砂岩、泥岩和页岩等沉积岩中发现。在恐龙生活的白垩纪时期,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被海洋覆盖,因此恐龙的遗骸很容易被冲刷到海洋中,并最终沉积到海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被掩埋并压实,形成了沉积岩。因此,恐龙化石通常在沉积岩中发现。
恐龙化石主要产自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泥沙、碎石、生物遗体等物质沉积而成。恐龙化石常发现于地表或地表以下浅层。最常见的恐龙化石产地是砂岩、泥岩和页岩。
砂岩是由泥沙沉积而成,泥岩是由泥浆沉积而成,页岩是由细小的泥沙和粘土颗粒沉积而成。这些岩石因其细小的颗粒结构,能很好地保存恐龙骨骼的细节。
另外,恐龙化石还可能产自石灰岩和白垩岩。
石灰岩是由海洋生物的遗骸沉积而成,白垩岩是由远古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分泌的碳酸钙沉积而成。这些岩石质地坚硬,也很适合保存恐龙化石。
如今地球要比恐龙时代稍大一些,但是恐龙化石掩埋在地下却不是因为这个因素。地表的物质会移动,而且地球地壳也会运动,这就导致了恐龙化石被掩埋在地壳中和迁移。
众所周知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很多微生物并不具备自己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因此只能摄入现成的有机物。动植物活着的时候,因为有免疫系统等对抗外来微生物的方式,因此生物的躯体并不会因为微生物的活动而分解消失,但是在生物死去后就不一样了,免疫系统等不再活动,体内外微生物泛滥,它们以现成的生物体为食物来源,将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返回自然界,促进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而生物的骨骼等结构虽然含有很多矿物质成分,它们使骨骼坚硬,但是构成骨骼的基础仍然是有机物,它们形成了矿物质沉着的骨架,而骨骼有机物也会被微生物分解,所以暴露在大气中的生物遗骸最终消失,就连骨骼也会变成十分疏松的结构,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风化消失。以人体为例,遗骸暴露在空气中,半年的时间就完全白骨化了,有机物基本上已经全部丧失,数十年的时间骨头就逐渐粉碎,在地表物质的运动中被不断地侵蚀,最终消失不见。
所以化石形成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生物在死后不不久就被迅速掩埋,多发生在火山喷发、水体悬浮物快速沉积的过程中。密闭环境导致生物活动下降,只有少数厌氧生物还能持续活动,但是对于生物遗骸的分解比较缓慢,我国就出土了不少保存完整的遗骸,主要是墓葬封闭空间导致的。生物遗骸被掩埋后,由于接触不到氧气只有少数厌氧生物的活动,也能分解生物遗体,最终留下骨骼等较为坚硬的结构,骨骼中的有机物其实也被剥离,但是无机物骨架还能存在,沉积层中的物质以骨骼骨架为基础沉积、和骨骼物质交换,最终形成实心的骨头化石。
所以如今的很多化石都是在地下发现的,生物死后沉积物迅速覆盖,这样的过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最终底下的沉积层在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形成岩层,生物的骨骼化石等几乎被永久地保留在岩层中。通过探测地层放射性物质丰度来确定化石形成的时代,距离时间较近的可以用碳-14测定法,这是碳的一种同位素,由于组成更为复杂会天然地衰变;距离现在较为久远的地层需要通过放射性铅等确定地层形成的时间。这种方式已经拥有相当的确定性,是古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方式。
然而地球的岩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首先地表上会有灰尘、水流、火山爆发等因素,会导致物质的飘散和沉积,可以覆盖地表上的生物遗骸;其次,地球内部因为高温高压岩石融化,陆地漂浮在岩浆之上,因为越深入地球内部温度越高,因此物质的活动性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岩浆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对流运动,稀薄的岩浆上升浮动到地壳附近,对地壳形成冲击,接近地壳的时候温度稍低,密度又变大在地壳的阻挡下转而向地球内部沉降。这样的对流运动使得粘滞的岩浆推动着陆地的运动,使陆地板块之间有挤压或者拉伸的运动,因此会导致地层所在位置的变化。
最初发现的化石就是由于地质运动带到地表的,早在一两千年前人类就发现了生物化石,比如古代典籍曾记载有村民拉着一车骨头样的石头向孔子请教,孔子说那是防风氏巨人的骨骸,但其实就是生物化石。现如今对于化石的发掘更加主动,有时候需要深入地下,是要通过搜集化石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