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就会因地制宜的来建造居住的房屋,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建造形式,我们就称为“民居”。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当地地处热带植被茂密,傣族的竹楼就是适应环境的理想居所;在我国的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民居多是粉墙黛瓦,前后通透,厅堂高大,与当地潮湿多雨,夏季气候闷热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地坑院
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减少,民居建筑的防水功能逐渐减弱,特别是到了我国的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房屋多以土墙建造,很少考虑防水排水。不过,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气候较为寒冷,民居建筑的防寒保暖功能比较突出。比如,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拥有深厚的黄土覆盖层,当地居民在垂直的黄土立面上,开挖窑洞,作为居住场所,成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观。窑洞民居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省份都有广泛的分布。
黄土高原分布图
我们知道窑洞的开挖需要一个垂直的黄土立面,也就是相当于要有一个黄土悬崖,但是黄土高原有些地方地势整体十分平坦,比如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就是类似情况,也就是说当地人没有办法开挖窑洞。由于当地地下黄土覆盖层深厚,厚度在100米以上,而且当地气候较为干旱,地下水水位多在30米以下。所以,当地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深达6至7米,长宽12至15米的巨大正方形或长方形深坑,把这个坑作为院子,然后在深坑的四壁水平开挖10至14个窑洞,从而形成居住的场所。
过年时的地坑院
这种当地特有的居住方式,所有的房屋建筑和家居设施都在地平面以下,也就是居住在地下,所以就称为“地坑院”,这是当地人们因地制宜的智慧体现。在地坑院的院子当中一般都会种一两棵树,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种植的树多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常见的树种包括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通常高出地面,露出树的顶部。院子里种一棵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由于地坑院隐藏在地下,地面上的人们很难发现,利用高出地面的树冠来提醒人们,以免掉落到坑内。此外,院子中种上一棵树在夏季季节也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到了冬季落叶后又可以减少对阳光的遮挡。
地坑院和院中的树
南最具特色的民居——土掌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特别的古村!全村1000多家房屋上下相通,左右连贯!
全村1000多间土掌房,上下相通,左右连贯,将全村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 中国“最怪”村庄, 全村一千多间房相连, 一个入口可以走遍每一户。
走进这座神秘的百年古村,便可看到1000多间土掌房上下左右相连,村内巷道交错,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
因为土掌房的屋顶多为平顶,所以在修建时使建筑错层叠加,使这一家的屋顶为上一家的院落或者是晒谷场。
中国有很多***的住宅,有建在山洞里,有漂浮在水面上的,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建在地下的村庄。六千多年前,陕塬先民掘穴而居,与大自然的磅礴气势相依而生,创造了灿烂的庙底沟文化。直到1950年,我们在河南省陕县发现了庙底沟遗址,才能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在陕州地坑院就能嗅到远古的气息。
陕州地坑院是非常巧妙的古老民居样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这些在地平线5~6米以下的“地下四合院”默默存在了约4000年,也是人类原始“穴居”发展演变史的实物佐证。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说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
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陕县地图,一个这样的塬可以覆盖一个乡镇,甚至覆盖两个乡镇。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这三大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各地都有仰韶文化遗迹发现。而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从地面看,只能看见树梢从地坑天井院里探出头来。当游客沿着青砖小路顺着台阶走下,拐过弧形的甬道,原本幽暗逼仄的景象豁然开朗。院内有数个功能各异的窑洞,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等一应俱全。而有条件的人家,一般都会在天井四周立起1米左右的女儿墙,内侧向院内挂瓦出檐,看起来美观大方,而且又能防止地表上的雨水流入。
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了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州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