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难以攻破的堡垒有不少,亚洲和欧洲历史上都有不少赫赫有名的堡垒。
日俄战争中最出名的莫过是旅顺保卫战了。当时俄军在旅顺进行了大量的防御准备工作。整个要塞防线长29千米,其中海防线长9千米,筑有22个炮台;陆地防线长20千米,筑有5个永久堡垒(I-V)、3个永久工事(3-5号)和5个独立炮台(А、Б、В、Г和Д)。在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是203高地(日军称为尔灵山高地)。
整个高地阵地分成三部分。高地上有两个峰顶,右峰上有152毫米火炮,左峰上挖有连环工事,通过很深的交通壕与右峰相连,中央鞍部有暗壕相通连接左右两峰以及其他堑壕。高地中央阵地是围绕半坡挖的山坡环形堑壕,壕顶覆盖铁板、模板,再加上泥土;山根构有环形堑壕组成的阵地,这道堑壕无遮盖。下层阵地前沿和两道阵地间设有鹿砦和多列铁丝网障碍物。上中下阵地有交通壕相联系。高地西北、东南两面斜坡急,坡度急峻,攀登极为困难。
日军为了攻占这个高地,先后进行了3次总攻击和无数次进攻,为了攻占该高地,日军伤亡1.1万余人,仅第7师团就伤亡5788人占全师团战斗人数(1.04万人)的55.6%;而俄军也伤亡了0.5万人,仅仅第5团就伤亡了1282人。高地陷落,为旅顺战役转折点。
而欧洲历史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也非常著名,做为俄国和苏联海军黑海舰队主基地,克里木战争期间进行了349天的保卫战。而在二战期间,苏军进行了250天英勇的保卫战。苏军构筑了10几个要塞群,最出名的就是被德军称为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和II号的海岸炮兵第30连与第35连。
2个连装备2门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4米。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奥地利萨尔bai茨堡——就是拍《音乐之声》du,养育莫扎特的那个萨尔茨堡zhi,号称1000年来没被攻陷过。
当然这也和dao守军识时务有关系,在不可抗拒的强敌到来时,他们不会被攻陷,只会……开城投降。1300年来欢迎过一次拿破仑炮队,一次美军装甲师,不算太丢脸。(当然也没想硬抗希特勒的俯冲轰炸机)
萨尔茨为盐,盐堡,即盐城之意,山下的萨尔茨河就是盐河。这里有欧洲内陆不太多的盐矿,还有水路可供外运,因此早早成了富裕的城镇,有钱也有必要在沿河高地上修要塞。要塞里有深井供水,有盐矿脉供盐,只要粮食储备用心,防御不是大问题。
过去的1000多年,从罗马时代的尾声到19世纪,大多数时间这这个要塞是萨尔茨堡(大)主教领地的核心,对巴伐利亚乃至德国的统治者保持独立地位。山上的城堡既说是城市的卫城,也可以说是城市的寄生剥削者。
从地图可以看到,近代的萨尔茨堡也不能指望高耸的城墙了,防御工事必须适应火器时代,必须棱堡化。对拿破仑和美帝投降,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