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来广州,印象深刻有两个场景:
1、城中村,刚来广州住的是城中村,第一次见到错综复杂的深巷,无任何阳光的出租房。当时是在天河上社住的,前两个月又去看了一次,还是拉手楼,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2、烟花汇演,广州已经好多年都没有放过烟花了,记得10年元旦跨年那会,还曾经在珠江新城集中燃放烟花,去看的人非常多,因为公司在珠江新城附近,下班了很多同事都集中在一块空地,远看烟花。
现在看都已经停留在记忆中了,有美好也有心酸,这就是生活吧。
不久前去广州待过一个星期,刚下飞机还穿着羽绒服的我瞬间感觉像进了北方的塑料大棚里一样,有点闷热,当地人还穿着短袖短裤甚至是拖鞋,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因为从小生活在北方,每年冬天都特别难熬,出个门哪哪都感觉冷,一直想去一个没有冬天的城市定居,冬天温度适宜是我对广州的第一印象。上了地铁后,能看到很多广东当地人,南北方的差异,北方人南方人的长相还是有点差异的,他们说的话我基本上一句也听不懂,瞬间感觉自己真的是游子到了他乡,不过机场摆渡车和地铁上的粤语报站真的感觉很高级很好听,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飞机(飞gi )下一站(ha ye zan ),让人忍不住想跟着学一下。
出了地铁口立***有很多大叔骑着电动自行车向人招手,立马感觉这个城市真的好有生活气息,也很接地气,每个人都在努力并且看着很快乐地生活着。我住的酒店是在城中村,说是酒店其实就是北方的那种家庭公寓或者民宿,感觉广州宾馆酒店的数量远远不如这种家庭旅馆的数量多得多,大街小巷里全是家庭旅馆,价格不算便宜,同样的价格在珠海可以住上不错的酒店。不过这种公寓月租很便宜,一千多一个月,整个广州的房租都要比其他一线城市便宜一半。晚上出去买东西,城中村简直太热闹了,比北方农村的集市要热闹的多,辛苦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似乎晚上都跑出来遛弯了,整个城中村的街道摩肩擦踵,人挤人,街边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卖什么的小摊小贩都有,真的感觉嘈杂中充满了生活的希望。城中村的餐饮价格也很便宜,一份煲仔饭15块钱不到,理个发26块钱,贴合屏保最低十块钱,啥价位的都有。就感觉一边是广州塔的国际化和时尚感,一边是城中村的接地气和平民化,大街小巷里都活跃着普通老百姓的身影,他们为生活而奔波,这个城市给了他们谋生的机会和平台。这是其他大城市所没有的,其他城市的生活成本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许确实太高了,性价比不够高。
都说广州是一线城市里性价比最高的,我来了之后,感觉到确实是这样。不过唯一让我感觉不适应的是,打车的时候,坐公交的时候,和师傅交流问路,都比较吃力,他们也在努力讲普通话,但是口音的确太重了,实在听不懂,可能是刚过来不太适应吧。就和自己当初和孟加拉国的外国朋友交流时,刚开始也因为他们的口音而苦恼,慢慢地接触下来,就能摸索到他们的发音规律,交流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站在广州塔下,吹着珠江的晚风,风很温柔,一点点凉意都没有,江边坐满了人,这是在哪一个大城市都没有见到过的场景。有水流穿过的城市就是倍显灵气,比如天津的海河,信阳的溮河,洛阳的伊河,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等等。如果不是因为南北方的差异,我可能真的会选择留在广州,做一个新的广漂。
大叔是广州人,生于斯,长于斯,难忘的街景很多,但最最难忘的是小时候住的那条老街!
老街不长,麻石路面两边大多是平房,也有两层、两层半的砖木房,四五层的钢筋混凝土不多。那时大叔的小学就在街头,同学们几乎都是这条街上的,每天放学一帮小伙伴从街头到我家街中间,短短三四百米可以走上一个多小时!
这条街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间房子都极其普通,可大叔就是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应该是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加成吧!
不,还有那漫天满地的鞭炮红纸。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大叔和小伙伴们去中心花市逛花街回来,刚好十二点,一时鞭炮声雷鸣,楼上的点着鞭炮往上扔,平房的往外扔,吓得大叔和小伙伴们连忙躲进角落里,有个小伙伴连鞋子都掉了一只,也不敢去捡!漫天火光闪闪里,红纸飘飘,缓缓落下,不一会路面就像铺了红地毯一样,这一幕至今仍清晰地在大叔脑海里!
城市发展,老街改造后不复存在!不过,朋友们现在来广州,大叔推荐你看看迷人的小蛮腰、风情的沙面、好味的西关。。。。。。随便一个,都会让人难忘!
七十年代末去广州,做为北方人,直接的感觉是来到了南国,是花城。特别是流花宾馆前面,感觉真是美丽。珠江畔高耸的白天鹅宾馆前面是留影地。当时还是黑白照片,回京后过了一些日子,收到照片,很是珍惜。